專題文章分享
  • 搜尋:

如何有效落實品管圈活動~淺談主題選定

  • 專題出處:第207屆全國品管圈大會專題演講
  • 演講日期:2020年05月29日
  • 主講人:PQCRA 周芳蘭 執行長

一、前言

2020年這場新冠病毒疫情,給全球帶來了嚴重的影響,我們的生活在過去這幾個月,甚至就像是按了暫停鍵,不過,也出現了諸多有趣的現象。為了防疫、抗疫,在世界各地出現花樣百出、有創意的好點子,從這些點子中可以揣摩出一些背後的想法,例如「如何防止疫情擴散?」、「如何延長口罩壽命?」-這是課題達成型的思維;「為什麼會持續新增確診例?」、「為什麼會感染?」、「為什麼居家隔離卻趴趴走?」-這是問題解決型的思維!這些點子發想的過程,就像是品管圈活動改善的過程一般,從對生活、工作產生嚴重的困擾開始(即選題理由)、超前部署防疫措施(掌握項目及攻堅點)、匡列確診例並調查(要因分析)、每日追蹤新增確診例(效果追蹤)…等等;世界各地的人們,沒有透過QCC的運作,卻很積極地,無形中以QCC活動改善的思維,無論是課題達成型或是問題解決型的思維,在改善疫情所帶來的衝擊,為什麼呢?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,也能感受上述所列問題或是課題應被改善的重要性與急迫性,因此,莫不積極改善。若這是一場QCC活動的改善主題,選題理由會怎麼說明呢?此時,「選題理由」還從公司、從客戶端、從工作上的角度思考理由嗎?

既然不透過QCC活動的形式,大家也都主動積極改善生活上的問題,那麼,在企業、各機構內部,為什麼還要推行QCC活動呢?回歸QCC活動的本質,改善問題只是附加的效益,然真正的目的則是希望透過活動,形成改善的氛圍,以小組活動的方式、不單打獨鬥,調動圈員們的積極性,共同腦力激盪解決工作上的問題,並進而透過問題的解決、課題的達成,帶來成就感以及工作上的價值;或許推行QCC活動之初,員工態度是半推半就,在有成就感的良性循環下,員工能自動自發的改善工作上的問題,「人的素質」改善了,企業體質及企業正向文化的強化,自然水到渠成!

可惜的是,從各屆大會的發表資料以及實務經驗上,經常看到一味照著常見的簡報模式套內容,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,邏輯上無法嚴謹之外,更無法看到圈員對於改善的熱情;推行QCC活動,徒有形式,此乃沒有完全理解QCC活動目的、精神,也不知如何正確運作之故,著實可惜。

今日,我們從「主題選定」這個環節中常見的問題來跟大家分享發表資料上常見的問題點,進而希望從中能有所體會,並在未來活動過程能有所改變,且從QCC活動中真正體會到改善的樂趣與成就感。

二、「主題選定」環節常見問題點

首先是對QC-Story的認知不足或錯誤。

在品管圈發表大會申請表格中的QC-Story類型欄位中,勾選內容包括問題解決型、課題達成型、與其他。以往填「問題解決型者」居多,填「課題達成型」者少,填「其他」者幾乎沒有。但是,近年來,填「其他」這個欄位愈來愈多。例如:六標準差、8D、HFMEA、RCA、TRM、...等等;其實,除了六標準差、8D也是問題分析解決的方法論外,其他則是屬於QC-Story過程中真因探討或對策評估的品質工具,即使採用了HFMEA、RCA這些工具,其QC-Story類型還是屬於問題解決型與課題達成型中的其中一種;顯然,圈員對於QC-Story的意義並不清楚,才會有此錯誤;衍生的問題是,更不知QC-Story過程環環相扣的邏輯性,及其在協助解題上的培訓意義。

另外,在「其他」欄位中,也常見填寫專題或專案;通常專題或專案的改善是由上而下交代下來的。若QCC小組改善完這個專題或專案,QCC小組就解散,這樣的運作是無法達成推行QCC活動培養與改善「人質」之目的的。

一般來說,QCC活動的主題是由圈員們觀察工作中的問題點、或想突破的目標,選定為主題,再進行改善,是真正的問題或課題、並真正的想改善。全國品管圈總部基於鼓勵圈員的出發點,還是接受專題、專案類的發表,主要還是希望鼓勵大家多多透過改善活動,能從中感受到改善的樂趣及成就感,進而落實QCC活動的推動。當然,不免有些評委感嘆,某些圈的發表「很不像品管圈」。那怎麼樣才像是品管圈呢?

如前言所述,QCC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培養人「質」,希望圈員能夠在工作態度、工作行為上能主動積極的尋找改善的機會、激盪改善的對策、進而創建一個充滿正能量、具高品質、高水準的愉快工作場所。因此,從自己的工作範圍出發,以同部門、工作性質類似的人員為主來組圈、找題目;必要時,可以在原來的組圈基礎上,尋求其他部門的協助,共同改善想改善的主題。例如:以醫療機構來說,組圈人員以同單位護理師為主,若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醫師的專業協助,那麼再邀請醫師加入當期的活動;又以製造業來說,生產單位對策時可能需求研發單位的技術或專業知識協助、或是研發單位對策時需求製造單位的試產計畫配合等等;但通常的時機,一般會在數據分析、或是對策擬定的時候,尋求跨單位的協助與配合,極少在主題一開始就以跨部門方式決定主題的改善;若如此,改善結束後這個小組何去何從?換言之,從活動模式上,我們希望看到QCC小組的活動是持續的,不是做完一期專題就解散,然後下一期又換人做!當然,若完成專題或專案的改善後,該小組仍舊維持該小組的QCC活動,那麼即使選了一個「專題」的「題」,又有何妨?關鍵是,大家是否都清楚QCC應有的運作模式。

其次,有關主題選定的環節,內容尚包括「評價表」、「選題理由」、「衡量指標」、「計畫表/甘特圖」這些內容。評價表上的問題,在此先不探討。其他部分則可以看到一些「有趣」現象,後續逐一探討~

選題理由

我們常會看到在發表資料上,從公司、從部門、從個人工作上、或是從顧客/病患/家屬等的角度來說明為什麼要改善一個主題?或者達成一個課題?但什麼是「理由」呢,「理由」的另一個代名詞可以是「原因」,這是「因」;而發表圈從公司、從部門、從個人工作角度所寫出的內容,則是附加效益,是「果」。「因」與「果」在邏輯上是完全相反的兩種思維,但發現圈員們在選題理由環節,卻很容易依樣畫葫蘆的照著別人的簡報模式套用,出現因果混淆之邏輯錯誤,而這樣的錯誤,比比皆是。

常見發表圈在說明「選題理由」時,似乎只是過程中需要交代的一個環節,並不特別用心,其實它是扮演著落實品管圈活動很重要的腳色,也是「衡量指標」訂定是否適切與後續改善發展的關鍵。當真正的理由被討論了,代表著真正的問題存在,只有真正的問題存在,才能激發用心解決的動機,當真正的問題被解決了,圈員才能在問題解決後產生成就感。否則,也只是形式化的配合制度運作,隨便找個題目應付罷了!這樣的品管圈活動運作方式很難持久!然誠如一開始所提的新冠病毒疫情為例,只要是真正的問題,即使不透過QCC活動,人們仍舊會積極的尋找改善的方法,並互相激盪出各式各樣的創意,改善活動何須半推半就的強迫?

衡量指標

選題理由關乎衡量指標的訂定,明確清楚選題理由,更能訂定出適切的衡量指標;例如:某機構品保單位欲改善的主題是「提升檢驗效率」,衡量指標當然顯而易見的是「檢驗效率」,其選題理由是認為檢驗效率“慢”影響了後工程的包裝順暢性;可惜,當該圈開開心心地分享期中小部分成果時,包裝段的輔導員提出檢驗效率並非關鍵,且檢驗效率提升了,包裝順暢性仍舊不佳,那麼「效果確認」一環,檢驗效率的提升算是「有效」嗎?選題理由對於衡量指標的重要性,不可不慎。

衡量指標可以文字敘述說明、可以公式表達,明確定義衡量指標可幫助預測數據蒐集的可行性。常見數據蒐集有困難的就是與時間相關的效率項目,例如:某倉儲單位的工作效率提升,過程中需要量測使用堆高機的花費時間,圈員量測數據的可信度很低;又例如:某醫療單位欲改善產婦出血量評估,然而產婦的狀況卻因人有很大的差異,如何定義具有代表性的出血量改善?甚至透過討論,評估出血量的工具,已有許多既有且可靠的、並且通過醫學認證的方式,經討論後發現,該問題根本不是問題,只要導入已知且正確可靠的方式即可。定義衡量指標的過程,若發現蒐集數據有困難,也可考量其他替代目標,或是建立幾個次目標,以免事後才發現改善效果無法衡量之窘境;然而,次目標與衡量指標之間的邏輯關聯,必須確認可行。

活動計畫/甘特圖

決定了改善主題後,應確保在活動期間內完成改善進度,甘特圖是最常使用的工具,然而,計畫線與實施線的呈現,經常看到的是計畫線的複製貼上、稍修改顏色或格式的實施線,又是一個形式化應付的環節。其實,甘特圖是用來掌握進度的工具,在發表的時候,甘特圖可以說已經失去其意義了,若是為了發表去繪製一份甘特圖,是沒有必要的。然而,甘特圖的計畫線與實施線的比較,卻是可以做為未來活動規劃的參考。

在活動初始規劃用甘特圖來掌握進度,一旦進度落後,趕緊想辦法追趕,可能增加開圈會的次數、可能加班完成對策、可能投入更多的時間、人力、預算等資源,以如期完成改善為目標,如此,可增加改善的效率與積極性;在活動結尾,檢討計畫線與實施線的差異,作為下次活動規劃的依據,例如是否在真因調查/對策實施階段必須多留一點時間,或是必須考量固定的年節、假日時段等等,使下次的活動計畫更合理,更能如期掌握進度。

品管圈活動相應的甘特圖,無論是問題解決型或是課題達成型,都可參考QC-Story的步驟去規劃。有經驗的圈長,繪製一份品管圈活動甘特圖,只需5分鐘不到的時間即可完成,即使沒有經驗,參考QC-Story步驟,也可在10分鐘之內完成;之後,第一次圈會時,只要進行時程宣告及重要時間點的要求或提醒即可,圈員如有意見,再提出修正。圈會中所花費時間也不多,大概也是幾分鐘就可完成的事;爾後,每次圈會後依據進度,更新實施線。然而,有些圈的活動計畫至少占掉一週的時間,這是沒有必要的,甚至有些圈的甘特圖顯示用了一個月,此現象相當不合理。

甘特圖是一個很好的進度掌握工具,希望品管圈圈友們,別再只是複製貼上了,應好好善用之。

選題技巧

除了以上的問題點,大家還很關心,經常提問的是「選題技巧」,並反應圈員找不到改善主題,但發現事務局、輔導員、或圈長/圈友們並非不知道選題技巧,而是希望能聽到不費力、速成的答案。殊不知「天下沒有白費的午餐」、「不經一番寒徹骨、哪得梅花撲鼻香」,不是嗎?

所有問題、課題的選題方向,不超過PQCDMS的範圍,也就是生產性、品質、成本、效率/交期、士氣、安全相關的議題;選題的關鍵是「改善的態度」與「觀察力」,只要有心想進行改善,就一定可以觀察到必須改善或可以改善的主題。觀察力很重要,而好的心態更重要,運作QCC活動可以從較優秀的員工、或願意配合的員工著手進行「種子圈」的培養,透過發表會將有形成果與無形成果分享,尤其是分享改善過程的成就感,進而感染尚未進行QCC活動的其他人,並影響其一起做改善,形塑正向的企業文化並創造愉悅的工作環境。當然,真正的問題被改善了,真正想要的課題達成了,才真正能產生成就感。而全國品管圈總部所辦的發表大會,也是提供圈員們分享改善成果、成就其成就感的一個很好的平台,透過觀摩與分享,可以讓品管圈運作得更成功有趣。

三、結語

總之,想要有效落實品管圈活動,要先清楚活動的目的,最主要的是為了改變人的品質,透過活動過程,使其養成能主動觀察與思考的習慣,使之不管是在工作上、生活上都有正確的態度,積極的作為,並有良好的素養;進而達到創造令人愉悅的工作場所及生活品質。

「選定主題」是品管圈除了組圈之外,真正活動的起始環節,俗話說,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,如何能不好好的選題呢?而選題技巧,簡單說,可以只有兩個原則,首先是用心,其次發揮觀察力。而思考真正的選題理由,有助於定義真正的問題,並找到適切的衡量指標;並在活動前,做好活動計畫/甘特圖,圈長是制定活動計畫的負責人,除了向圈員宣告活動時程、提醒關鍵日期外,應負責進度的掌握,並與圈員共同檢討實績,作為爾後計畫的參考。

以上談的並不是要大家有技巧地去完善資料的整理,而是希望基於想改善工作上問題、或想達成的課題的本質,真正落實QCC活動的精神!並讓圈員從中獲得真正的成就感,使品管圈活動可以運作的更落實、順利、有效,更可以長長久久的持續運作下去!

祝願 在座的各位以及運作QCC的大家,都能有美好的未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