廠商經驗分享
  • 搜尋:

QCC與日常生活-特優獎作品

  • 專題出處:全國品管圈短文競賽
  • 演講日期:2012年3月
  • 主講人:台北榮民總醫院-結合圈

       第一次接觸QCC是在大學課堂上,曾聽聞過但對QCC不熟悉,僅存朦朧的印象與概念,投入醫院臨床照護工作後,實際參與病房的品管圈,才了解原來QCC 就是一種有系統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       當時參與的品管圈圈名為「結合圈」,因病房特性為肺結核專科病房,故取其諧音,擬結合圈員的能力一起解決問題。印象最深刻的是進行病房噪音改善活動,發起活動緣由係因病人滿意度調查結果,對於病房噪音頗有微詞,圈員想盡辦法借到分貝器,大家平日對病房聲音早已習慣,下班後盲目的對著可能發出聲音的東西監測,如印表機、生理監視器、電話、開關門、呼吸器,認真監測所有可能的噪音,但是有些生命徵象監測儀基於安全考量無法將警示聲音調小,一下子沒了頭緒。有一天,主治醫師查房,大家跟著在護理站熱烈的討論,一位機靈的圈員立刻拿出分貝機監測,赫然發現,我們就是噪音製造機,有效的改善工作人員的噪音,完全不需花費成本,大家虛心檢討擬定改善措施,如:製作靜音標語、工作車加上隔音棉墊、清潔工作車滑輪、門縫加軟墊等,藉由互相提醒與努力,噪音改善效果顯著。藉此品管圈活動,也改變工作團隊的習性,查房時主治醫師也自制的放低音量,成為學習標竿。

       回想自幼成長歷程,家事分配不公,母親總是操持家務,不勝負荷時,才會叨唸子女們幫忙。自己雖主動幫忙,卻心有不甘,每次邊做家事邊生氣,一開始是碎碎念,再來就演變為兄弟姊妹爭吵,計較誰碗洗得比較多,誰倒垃圾倒的勤,昨天又是誰擦的地板,最後總是搞的母親大發雷霆,全部挨罵,氣氛降到冰點。某一年暑假,突發奇想把QCC帶回家中,運用QCC精神,開始調查家人喜歡做的家事種類(現況分析),然後設計一張家事分配表,分列成員負責的工作項目及日期(工作分配),由母親負責監督(監測),每周再由我彙整每個人執行情形,針對表現調整工作範圍及份量(成效評估),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的我已經用了QCC的手法改善家中的紛爭。我就是圈長,母親是我的觀察員,其他家人是圈員,原來QCC也可以很簡單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並增進家人的融洽感情。

       經由參與品管圈活動,深深體認QCC可以解決日常生活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,更讓大家清楚的認識QCC的彈性,由小而大,可以在家庭中、企業及醫院等大小團體或任何一個角落,只要有問題產生,需要多位的成員配合解決,即可成立品管圈,設法改善。QCC真是眾志成城的問題解決良方啊!